学生故事|从数据分析到道德经——我在昆山杜克大学的七周

王烨宸,本科2022届学生

映晖奖学金获得者

本文为王烨宸在2018年11月8月昆山杜克大学奖学金感恩晚宴上的发言全文。

我叫王烨宸,来自湖北宜昌。在我的家乡,所有的学生都想要上一个好大学。但是,老师们和家长们对好大学的定义,就是传统的985,211。当我第一次认真地考虑我的大学选择,那些985,211的大学却让我感到有一点不真实。我询问自己,这真的是我想要的么?学位,专业知识,一篇毕业论文,大学真的就止步于此了么?我应当有一些更高的追求。因此,我选择了昆山杜克,我们选择了昆山杜克。

我来昆山杜克从正式上课开始算,只有七个星期。但这七周却让我深深爱上了这里。

短短的七周能做什么?在数据科学课上,我们用七周的时间学习了编程语言Python以及机械学习的一些算法基础。学期末,我们每三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选定课题完成最后的结课项目。我们小组选择的课题是《道德经》。各位可能要问了,《道德经》怎么做数据分析?它有一百多种英文译本,但是每种译本的翻译都不一样。比如“道”这个字,有的译者翻译为”Tao”,有的译者翻译成”Way”。我们将每种译本提取出来,根据不同作者的翻译习惯将这些译本进行分类,然后比较同一个类别的译本,找到他们的作者是否有一些相同或是不同之处。他们是否来自于同一个国家?翻译习惯是否受时代和作者年龄影响?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翻译流派?这些都需要从数据中找到答案。

在最后一周,我们精心制作了项目海报并在湖心亭做项目展示。每一个同学都为了让别人理解其独具特色的课题,绞尽脑汁地去解释说明。这让我感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学生,更是一个学者。学生更多是被动地接受知识,而学者则是主动去发现知识。事实上,大多数我们在结课项目中运用的技术从来没有在课堂上教过,很多都是我们自己每晚熬夜到凌晨查找资料,编写算法。从毫无编程基础,到精通Python语言,甚至能自创算法,做一些有意义的项目,这一切只用了短短七周。

短短的七周还能做什么?我们创建了自己的社团。为了创建社团,我们接受了一系列培训以提高我们的领导力。但是我发现,真正有编程基础的人少之又少。我在高中时曾参加过信息学奥赛,有一定的编程基础。因此我想,为什么不开课教同学们编程呢?无独有偶,我与数学建模社的社长想法不谋而合,他擅长Python,我擅长C语言,我们俩商量好每周末开课,他负责Python,我负责C语言,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我们的课程。在这学期末,所有社团成员将会至少学会一种编程语言。从提出创立社团的想法,到接受培训正式成立社团,再到在社团内开课教同学们学习编程,这一切也只用了短短七周。

这就是昆山杜克,这就是我在昆山杜克七周的感受。就是这短短的七周,让我意识到昆山杜克的学生不仅仅是要成为优秀的学生,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,而优秀的学者不仅仅是要懂得发现知识,更是应该乐于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。而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,是各位捐赠者长久以来对昆山杜克的支持与帮助。是您们的信任与支持,给予我们建设昆山杜克的勇气和决心。

昆山杜克从2013年创办至今只用了五年,取得的成就却是如此巨大。那么我们不妨大胆设想,如果再给我们五年,十年,十五年,二十年,昆山杜克能发展的多么壮大?结果不得而知。但是,我可以自信地说,昆山杜克大学,一定是21世纪教育的明星,指引我们走向未来,走向真理与正义。昆山杜克的学子,一定是21世纪自然科学,人文科学,社会科学研究的顶梁。我相信,20年之后的我们再次回望这段昆山杜克的发展历史,我们都会庆幸自己当初选择昆山杜克的决定是多么的勇敢和明智,自己谱写的历史是多么的灿烂和辉煌。